Type
Status
Date
Tags
Slug
Summary
Category
Password
✍️ Related to MyNotes
Icon
💡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学习知识的途径从以前较为单一的书本来源,演变为如今通过网络能获取到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视频、博客、邮件等。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系统管理每天接触到的信息,让我们在以后需要用到相关知识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检索到我们曾经学过的相关信息,快速进行知识的组合和提炼,辅助我们高效的知识创作。由Tiago Forte著作的《Building a Second Brain》就是在解决个人知识管理杂乱的问题,作者试图在我们大脑外部,采用现代的笔记软件和科学方法,建立一个类似于我们大脑的一个可检索、跟踪和追溯的第二大脑,一方面减轻我们大脑的记忆负担,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创作而不是记忆,另一方面也能让我们在知识创作的时候能快速找到所需的知识,辅助我们的创作。

1. 第二大脑及其作用

1.1. 什么是第二大脑(Second Brain)?

简单可以理解为利用现代的技术,将以前纸质版的随身笔记本(Commonplace book),变成一个云端多设备同步的、可搜索、随着时间可追溯的数字版笔记本。这个数字版的笔记本更符合今天我们信息时代的特性,能管理我们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信息,避免我们大脑因为信息过载,而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同时支持我们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往里添加新的信息,新的想法,检索以前的信息,支持我们的知识创作。

1.2. 第二大脑能为我们提供什么帮助?

  • 使我们的想法具体化
  • 揭示想法之间的新联系
  • 随着时间的演化孵化我们的想法
  • 锐化我们独特的视角。有时候我们陷入创作枯竭,不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原始资料,而且你需要对你的原始资料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 探索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结构和模式

2. CODE——第二大脑的构建方法

作者提出了如何采用CODE,即Capture(捕捉), Organize(组织), Distill(提炼)和Express(表达)四个步骤构建自己的第二大脑。

2.1. 捕捉-保留与你共鸣的知识

2.1.1. 我们可以捕捉哪些知识

我们知道要捕捉与我们产生共鸣的知识,但我们接触到的知识很多,特别是当我们对未来很迷茫的时候,该如何下手。作者将一个人所接触到的知识分为两类,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
外部知识包括:
  • Hightlights: 你读的书或者文章里,比较有意思的段落
  • Quotes: 你听过的有声书或广播里比较难忘的段落
  • Bookmarks and favorites: 一些你感兴趣的网页或社交媒体推文的链接
  • Voice memos: 语音备忘录
  • Metting notes: 会议笔记
  • Images: 感兴趣或给你灵感的图片
  • Takeways: 你参加的一些课程、会议或演示文稿
内部知识包括:
  • Stories: 你喜欢的,发生在你身上或者别人身上的轶事
  • Insights: 你的感悟
  • Memories: 你生活中难忘的经历
  • Reflections: 写在日记中的个人想法和教训
  • Musings: 突然出现的灵感或创意

2.1.2. 我们应该捕捉哪些知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我们想要第二大脑回答我们哪些问题,即我们目前最关注、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如何养成每天坚持锻炼的习惯?如何花费我的时间进行更高效的工作?如何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等等。花几分钟把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列出来,不用考虑这个列表是否完美。
弄清楚自己感兴趣、关心的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具体哪个最有用的信息应该被捕捉。作者提出了以下:5个捕捉的原则,来决定哪个知识应该值得保留:
  • 原则1:它对我有启发吗?
  • 原则2:它有用吗?有时候保留一个知识,不是出于它带给你的启发,而是它未来可能会用到。
  • 原则3:它是个人的吗?比如你自己的感悟、想法,难忘的经历。
  • 原则4:令自己惊讶的?记录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或者寻常事物的不寻常信息。
  • 原则5:是否与你共鸣?有些你捕捉的知识你解释不了为啥有用,但确实与你产生共鸣。
另外除了捕捉知识本身外,还应该捕捉一些关于该知识的关键描述信息,比如:网页源地址、标题、作者、出版日期等。

2.2. 组织-以可执行性为导向

2.2.1. PARA方法介绍

在捕捉完与你共鸣的知识或信息后,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去组织这些笔记。对此,作者提出了PARA(Projects, Areas, Resources and Archives)方法。这种方法适合于任何领域,因为它不是基于信息的种类组织信息,而是基于信息是如何被执行的。
Project(项目)是你组织信息的主要单元,它有开始和结束,有明确的产出,比如完成一个网页设计、完成英语学习课程、发表一篇博客等。你不用关注信息属于哪个主题或子主题,你只要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信息在哪个项目中是最有用的。它假设你有一个确定的项目,你的信息应该组织以支持这个项目
如果你的捕捉的信息或知识对当前进行的项目没有用,你可以把它放入“Areas(领域)”——表示你负责的,Areas没有一个定义和日期,它也没有一个最终的目标。比如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健康、写作等;或者放入“Resources(资源)”——表示未来想要参考的东西,比如你感兴趣的话题,你正在研究的课题、你想要参考的有用信息、你的爱好或者热情。随着时间的进行,当你完成你的项目时,一些笔记或资源不再具有可执行性,你可以将它们归档,放入”Archives(归档)”,比如:已完成或取消的Projects、你不再维持和负责的Areas、不再感兴趣的、无关的Resources。
为了更形象的说明,作者举了一个厨房食材准备的例子,Projects就像做饭时炉子上正在使用的锅碗瓢盆;Areas就像保鲜区的食材,这些食材你计划不久将会使用它,并且你想要经常检查;Resources就像食物储藏室,这里面的食材你在任何一道菜都可能使用,但是又整齐的放在看不见的地方。Archives就像冷冻区,这些食材除非被用到,不然一直处于冷冻,未来短时间内用到的可能性较小。

2.2.2 如何决定笔记该放在PARA中哪个位置

对于一个笔记,应该放在Projects, 还是其余的位置,根据的原则是可执行性高低判断,作者提出按照以下的步骤来进行判定。
  • 在哪个Project最有用?
  • 如果没有,则判断在哪个Areas中最有用?
  • 如果没有,判断在哪个Resources中最有用?
  • 如果没有,放入Archives。
上述步骤可执行性逐级递减。

2.2.3. 如何找到合适自己的Project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些对于自己的问题能帮助我们找到合适自己的Projects。分别为以下四个方面:
  • 留意自己脑袋里所想的。哪些事情要做,但还没有取得进展?哪些你担心的事还没有把它确定为Project的?
  • 查看日历。以往的东西,哪些还需要继续跟进的?需要为未来计划的有哪些东西?
  • 查看待办列表。你正在做的较大Project的哪些部分还没有被意识到?
  • 查看你的电脑桌面、下载文件夹、文档文件夹,书签、Email或者打开的浏览器标签页:哪些是需要继续保持跟进的?

2.3. 提炼-找到本质

当按照PARA组织好你捕捉的知识和信息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提炼这些收集好的知识,使它们更有效的被使用。

2.3.1. 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作者指出信息和知识怎么能被更有效的使用,关键在于所记录笔记的“可发现性(Discoverability)高低”,为了增加笔记的可发现性,作者提出了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方法,对笔记进行多层次的提炼,基本思想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Building a Second Brain》第六章
图片来自《Building a Second Brain》第六章
  • 第一层次:不要保存整篇文章,仅仅摘抄最好、最重要、最相关的部分
  • 第二层次:通常在休息期间或者夜晚或者周末,没有足够的精力专注工作时进行,加粗能提示这些笔记的关键字,反映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的词组,或者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句子
  • 第三层次:仅仅关注第二层次已经加粗的字句,用高亮显示工具画出你最感兴趣和最惊奇的点
  • 第四层次:在前面几层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总结文章的要点
渐进式总结的好处在于在你的第二大脑中构建了一个层次递进的知识地图,你后续笔记的复习,可以根据你当时可支配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复习层次,避免直接读原文或者阅读你标注过多的段落而浪费时间。它是逐步将对自己不重要的信息舍去的一个过程,只留下较为核心和本质的东西,有点类似毕加索画牛的过程:
图片来自《Building a Second Brain》第六章
图片来自《Building a Second Brain》第六章

2.3.2. 几个常见的错误

  • 过多的高亮。笔记不是权威的资料,不需要很详细,它只起到一个标签或是索引的作用。一个有用的规则是,每层保留上一层的10%~20%的单词量。
  • 没有目的的高亮。作者的建议是当你知道如何使用笔记的时候再去标注,比如,要写一篇文章或者博客会用到你的笔记时。
  • 把高亮想的过于困难。解决办法是:相信你的直觉、根据你最关注的问题或者你当前进行的项目。

2.4. 表达-展示你的工作

2.4.1. 基于中间包创作的魔力

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把自己的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显得尤为重要,即如何安排我们的注意力。第二大脑试图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个知识管理系统,释放我们的注意力去做一些创造性的事情。简单的讲,就是用它管理一些我们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中间包,比如笔记、草稿、概述以及来自别人的反馈等。书中作者把这些中间包称之为“Intermediate Packets(IPs)”,创作过程可以理解为利用这些已有的IPs进行提炼和再组合,产生新的”IPs”,这些新的IPs又可以作为更大项目中的一部分,支持更大项目的输出。
与从一切空白的创作相比,基于中间包的创作显然更高效。以前我们可能通过我们的大脑来记录这些IPs,而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些IPs存储、检索交给第二大脑,释放我们的注意力到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在书中阐述了5种类型的IPs
  • 提炼的笔记(Distilled Notes): 读过并使用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提炼过的文章或书籍形成的笔记。
  • 输出(Outtakes): 未来可能会用到的,但尚未组织成为一个项目的材料或者想法。
  • 工作过程中的产物(Work-in-process): 在过去项目中产生的文档、图表、议程或者计划。
  • 最终的交付(Final deliverables): 属于过去项目的交付但可能会成为新事物的一部分。
  • 其他人创作的文档(Documents created by others):来自团队其他人创作的知识,可能作为你未来工作的参考和整合。

2.4.2. 如何找到你需要的IPs?

以下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4种检索IPs的方法
  • 搜索(Search):充分利用笔记软件提供的Search方法。
  • 浏览(Browsing):笔记按照PARA组织后,浏览相关的文件夹
  • 标签(Tags):笔记设置了标签后,通过对标签的查找和选择浏览相关的笔记。但作者不建议把标签作为一开始的笔记组织的方法,这样太耗费组织时的时间和精力,可以作为前两种方法不起作用时的备选方法。如何建立具有可执行的标签请看第4部分。
  • 机缘巧合(Serendipity):首先,如果笔记已经按照PARA的方法进行组织,并使用渐进式总结提炼了笔记,那么阅读笔记中的高亮和summary将会花费很少的时间。其次,一些笔记软件允许你显示你笔记中的某些图片,可以通过搜索图片找到你想要的笔记。最后,与别人分享你的笔记时的一些有用的反馈也可以作为你搜索时的一些关键。

2.4.3. 表达的三个阶段

在将自己的笔记按照PARA方法组织后,表达的三个阶段均可在第二大脑中完成。
  • 记忆(Remember):检索你需要的想法
  • 连接(Connect):连接已有的笔记讲述一个更大的故事
  • 创作(Create):输出文档、演讲或者决策。

2.4.4. 创作带有固有的合作特性

作者认为创作绝不是排除他人的影响,隔绝自己辛勤的工作,而是应该与他人交流分享并合作。而基于IPs的工作方式,将更有利于与他人分享和合作,给我们反馈,从而提升我们自己的创造力。

3. 行动让事情发生

3.1. 创作执行的艺术

3.1.1. 创作过程的模式——发散(Divergence)与汇聚(Convergence)的平衡

创作的产品总是变化的,并且紧跟热点潮流,但创作过程却是传统和不变的。书中谈到了创作过程一个重要的模式就是发散和汇聚的关系。创作过程是以一个点开始,然后以这个点逐步发散,找到这些发散的本质与核心,慢慢汇聚,完成最后的创作。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Building a Second Brain》第八章
图片来自《Building a Second Brain》第八章
发散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新的想法,所以这个过程通常是自发和混乱的,完全不能也不应该尝试计划或者组织你正在做的事情;汇聚强迫我们消除备选、权衡利弊并找到本质,最终以我们值得骄傲的结果结束。
如果把构建第二大脑的CODE方法和创作过程的发散汇聚模式相结合,就会得到CODE方法下的发散汇聚模式:
图片来自《Building a Second Brain》第八章
图片来自《Building a Second Brain》第八章
捕捉(Capture)和组织(Organize),组成了发散,它们将想象力的种子放在了一个安全的地方(第二大脑中),在这里你可以研究、探索并添加你的想法。提炼(Distill)和表达(Express),组成了汇聚,在这里我们停止捕捉新的想法,开始通过组合我们的知识构建块创作新的东西。

3.1.2. 完成创作的三个策略

创作过程中汇聚过程往往是比较困难,你感兴趣的越多,想象力越丰富,你的标准越高,汇聚过程要舍弃的备选(注意:被舍去的备选依然存储在第二大脑中,并不是从第二大脑中删除,这些备选能够在你再次需要的时候从第二大脑中找回)往往就越多,这个过程就越痛苦。为了减轻这种痛苦,作者在书中谈到了三种策略,分别是:
想法群岛(The Archipelago of Ideas)——创作起步的基石
群岛是海洋中的一系列岛屿的总称,想法群岛是Steven Johnson命名的一种技术。简单的理解就是,从一系列想法,而不是从什么都没有的空白开始创作。为了构建想法群岛,你需要发散性的收集一组能构成你文章、演讲或者可交付成果骨架的想法、资源或者要点。一旦你收集了这些,你就能进入汇聚模式,有序连接它们。作者在书中给出的例子大致如下所示:
notion image
💡
群岛名称(理解为关注的某个主题,如Commonplace Books)
岛屿1/文章1(包含链接到原始文章的链接)
  • 要点1(可包含加粗、高亮显示的部分)
  • 要点2
岛屿2/文章2(包含链接到原始文章的链接)
  • 要点1(每个要点可包含高亮显示的部分)
  • 要点2
海明威桥(The Hemingway Bridge)——构建想法群岛间的联系
海明威桥是作家海明威写作中为了更好的开启明天写作而应用的一种技巧,作者在书中将其称之为“海明威桥(The Hemingway Bridge)”。简单的理解为:在今天写作最后,将明天或者接下来要进行的思路写下,这样方便明天更快的开始后续的写作。书中作者将海明威桥理解为连接想法群岛内部间的桥梁。如何构建海明威桥,作者给出了以下几点说明,花最后几分钟,在你的笔记中写下:
  • 下一步的想法。
  • 当前的状况:包括当前的最大挑战、最重要的问题、未来可预期的障碍。
  • 很容易忘记的细节:比如一些你故事的细节,产品设计中的一些微妙考虑。
  • 接下来工作的意图:为下一步的计划、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要达到的某个里程设定一个意图。
这样的好处是,即使你过了一段时间才开展后续的工作,你依然可以根据这些提示快速回想当前的想法,并清楚的知道下一步的工作。
缩小范围(Dial Down the Scope)——使事情小而具体
缩小范围,简单的理解为,当你目前的工作(项目)涉及问题比较复杂时,明智的做法不是将其推迟,等候未来合适的时间,而是根据目前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将要解决的问题范围缩小,先去解决关键的、主要的问题,使目前的工作(项目)更具有合理性和可管理性,而其他一些次要的问题可以安排在未来某一天或某个时间段解决。比如:
  • 如果你想写一本书,你可以缩小范围,写一系列的文章概述你的主要想法,甚至你可以进一步缩小范围,通过一些社交媒体解释你想法的本质。
  • 如果你想为一家公司设计一个品牌标识,可以从一个网页的模型开始。更简单的,从一些手绘草图开始,用你的想法做一个标志。

3.1.3. 如何在项目中使用这些策略

  • 选择一个你想要启动的项目(Project):这个项目越不确定,越新,越有挑战性,越好。
  • 为项目写一个概述(Outline):包括你的目标(goals)、意图(intentions)、问题(questions)以及一些注意事项(considerations)。
  • 细读你的PARA类别,寻找相关笔记和中间包(Intermediate Packets, IPs):这些可能包括以前创建的笔记中的要点,从你想借鉴的模型或示例中获得灵感。
  • 将以想要使用的笔记和IPs移动到新的项目文件夹
  • 设定15~20分钟,看看仅仅使用现有收集的笔记能不能完成项目的第一步。项目的第一步可能是一个计划、一项议程、一个提案、一张图表或者一些将你的想法变成形象化的其他格式。不要抱着一次就要做完整的心态而做过多的研究,你只要考虑一个问题——为了能从其他人得到有用反馈,我能产生的最小版本是什么
  • 如果你一次不能完成项目的第一步,为了下一次继续工作构建海明威桥。列出开放性问题、剩余待办项、新的待探索途径或者想要咨询的人。
  • 和能给你反馈的人分享你写的东西,并将反馈记录到同一项目的新笔记中。可以通过和信任同事的交谈、或者社交媒体收集别人的反馈。
  • 如果你感觉继续这个项目困难,尝试缩小范围。放弃最不重要的部分,推迟最难的决策或者找人帮你解决你最不熟悉的部分。
  • 在这个过程的每一步中,确保将你学到的、发现的任何东西,或者想要搜寻的新IPs记录下来。

3.2. 维护第二大脑的三大习惯

和每个系统一样,第二大脑也需要日常的维护,来保证它能最大限度支持我们创作,提高我们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作者在书中谈到了三种维护第二大脑的习惯,分别是项目清单、定期回顾与注意。

3.2.1. 项目清单(Project Checklist)

项目清单是项目进行中要做的一些事项,它保证我们采用与过去项目一致的方法开始和完成新项目,同时帮助我们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开始和完成我们的项目。项目清单分为项目开始时和结束时两种,作者分别称为Project Kickoff Checklist和Project Completion Checklist。
Project Kickoff Checklist
作者建议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可根据自己的项目需求进行自定义):
  • 捕捉(Capture)我关于这个项目当前的想法。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 关于这个项目我已经知道什么?
    • 我需要找出我不知道的是什么?
    • 我的目标和意图是什么?
    • 谁也许能给我提供感悟?
    • 我读过或听过的相关想法是什么?
  • 查看(Review)可能包含相关笔记的文件夹。
  • 跨文件夹搜索(Search)相关术语。
  • 移动(Move)相关笔记到项目文件夹。
  • 创建(Create)已收集笔记的概述并规划项目。
应当考虑以上5步的清单作为项目开始的第一步,花费20~30分钟完成它。通过完成这个清单,你已经知道在你的第二大脑中已经有哪些材料,接下来你能更好的理解这个项目要花费多少时间、你还需要访问哪些知识或者资源,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另外,以下的一些备选作者建议可放在自己版本的清单中:
  • 回答预分析的问题:你想学习的是什么?想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或者不确定最大的是什么?什么最可能会失败的?
  • 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向管理者、同事、顾客等解释这个项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 定义成功的准则:这个项目要成功需要怎么做?要完成这个项目最小的结果是什么?你正在努力延伸的目标是什么?
  • 有一个官方的kickoff:制作预算和时间线,写下目标和目的确保每个人都知道。
Project Completion Checklist
该清单的梳理是为了让我们明确从项目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作者建议的清单如下:
  • 在任务管理器或者项目管理中标记(Mark)项目已完成。
  • 划掉(Cross out)与项目关联的目标,表示该目标已完成。
  • 查看(Review)IPs并把他们移动到其他文件夹。识别未来会再次使用的IPs,并移动到对应项目的文件夹。
  • 跨平台将项目相关的文件归档。
  • 如果项目不处于激活状态,比如推迟、取消等,在归档前添加一个关于该项目当前状态(Current status)描述的笔记,该笔记内容可包括描述最近一次项目采取的动作;取消或推迟的原因;项目工作人员是谁,角色分别是什么;得到的经验或者最佳实践是什么?
另外,作者也给出了一些备选:
  • 回答预分析的问题:你学习了什么?做的好的是什么?什么可以做得更好,下一次哪些是有待提高的?
  • 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告知管理者、同事、客户等项目已经完成并且产出是什么?
  • 评估成功的准则:项目的目的是否已经达到?为什么?回报率是多少?
  • 官方式的关闭项目并庆祝

3.2.2. 每周、每月回顾

在《Getting Thing Done》一书中,David Allen将每周回顾作为一个一周执行一次的手续,在每周回顾中允许你重置和回顾你的工作和生活。Allen推荐使用每周回顾写下新的待办事项回顾当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并决定接下来一周要做事情的优先级。除此之外,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建议回顾上一周捕捉的笔记,给它们简洁的标题,将它们归类到合适的PARA文件夹中。
以下是作者在书中建议的每周回顾的事项:
  • 清除邮箱的收件箱(Email Inbox): 检查过去一周的邮箱,一周过后,什么还需要采取行动,所采取的行动项会成为新的任务,任何笔记会保存到笔记软件中。
  • 检查日历:有没有要开的会议和安排等。
  • 检查电脑桌面:将桌面上合适的文件归类到合适的PARA文件夹。
  • 清除笔记的inbox凭直觉给inbox中的笔记具有信息性的标题,并将它们放到合适的PARA文件夹,不用去高亮或者总结它们
将以上回顾产生的任务,安排到合适的项目或者领域。
每月回顾的目的是使我们更加清晰自己的目标,并朝着目标实现逐步前进。以下是作者在书中建议的一些事项:
  • 回顾并更新我的目标:尝试问自己“我已经成功或者完成的有什么?”、“什么是我学到的和意料之外的?”。划掉已经完成的、添加新出现的、修改一些没有意义的目标。
  • 回顾和更新我的项目列表:添加任何新的项目或者根据变化更新项目的状态等
  • 回顾所负责的领域:审视我所负责的领域,是否有想要改变或者采取行动的,这将产生新的任务和新的笔记。
  • 回顾someday任务:someday是未来想做的可能因为时机不成熟没安排的事情,检查其中一些有没有可能行动。
  • 重新组织任务的优先级:完成了以上步骤,已经对我的目标和项目有了整体的印象,然后可以对任务根据重要性进行优先级的重新安排。

3.2.3. 注意(或留意)

作者在书中称之为“Noticing” habits,意思是充分利用你注意的小机会来捕捉你可能会跳过的事情或者让你的笔记变得更加具有可执行性或可发现性。

4. 如何创建一个标签系统

标签(Tagging)是作者推荐快速搜索所需笔记的方法,但并非首先,因为标签的设置,特别是当你不知道怎么使用你的笔记,或者足够了解笔记的内容时,很难给它一个合适的标签。按照主题设置标签的常规方法,作者并不提倡,因为标签系统过于复杂,不具有可执行性。在书籍的附加章节,作者阐述了如何生成一个具有可执行性的标签系统的三种方法。

4.1. 根据笔记的用途创建标签

你可以根据笔记被用来做什么来设置笔记的标签,比如作为文章的引用,可以用【Source】标签;作为证据,可以用【Evidence】,或者作为演示文稿的一页PPT,可以用【Slides】。这能保证无论何时需要,都能够根据用途区分并找到对应的笔记。所以设置标签的时候,问你自己我捕捉的这些东西最常见的是用来做什么,比如一些常见的例子:
根据笔记将被使用的最终产品:【Presentation】、【Essay】、【Report】、【Website】、【Project Plan】、【Meeting agenda】或者【Budget】。
根据笔记包含的关键信息:【Arguments】、【Theories】、【Frameworks】、【Evidence】、【Claim】、【Counterpoint】或者【Question】。

4.2. 使用标签跟踪笔记的状态

你捕捉的笔记中一部分与项目相关,你知道什么时候结束,而其他与项目无关的,则需要花时间跟踪。以下是作者给出的使用标签跟踪笔记状态的例子:
根据在一个项目中笔记的角色:【Meeting notes】、【Timeline】、【Budget】、【Decision】、【Action】、【Idea】或者【Objective】。
根据工作流的当前状态:【Planned】、【In process】、【Waiting for approval】、【Reviewed】、【Approved】、【On hold】或者【Finished】。
这种方法能让你通过与笔记的交互回到上一次的思想状态。

4.3. 仅在笔记需要时标记

理想的时间是你正在准备开始一个项目,此时你的标签就会更有可执行性。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

这本书对于我知识的组织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借鉴,下一步会以这本书中的理论方法为参考搭建自己的第二大脑。

参考

Tiago Forte.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2022.
 
💡
有关本书您有任何想法,欢迎您在底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
How to Build a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Notion中如何实现两个数据库间部分记录的同步
Loading...
Mr.Charley
Mr.Charley
Programmer | Son | Christain
Announcement

🎉Notice🎉

  1. The Chatbase is online. You can get more informations about this blog by chatting with the robot.
  1. The Digital Mind Garden is already online(follow → Charley的数字花园).
  1. Articles will be uploaded gradually.
  1. Keeping follow and looking forward to.
👏Welcome to contact me if you have any ideas about the blog or articles on the site.👏